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668篇
  免费   14756篇
  国内免费   4878篇
电工技术   9567篇
技术理论   2篇
综合类   7433篇
化学工业   17609篇
金属工艺   5385篇
机械仪表   6414篇
建筑科学   10918篇
矿业工程   5042篇
能源动力   2580篇
轻工业   10014篇
水利工程   4441篇
石油天然气   3314篇
武器工业   817篇
无线电   15337篇
一般工业技术   9363篇
冶金工业   6996篇
原子能技术   1300篇
自动化技术   15770篇
  2024年   218篇
  2023年   1917篇
  2022年   3712篇
  2021年   5546篇
  2020年   4026篇
  2019年   3670篇
  2018年   3584篇
  2017年   4653篇
  2016年   6057篇
  2015年   6893篇
  2014年   8909篇
  2013年   8116篇
  2012年   8659篇
  2011年   7932篇
  2010年   5982篇
  2009年   5782篇
  2008年   5253篇
  2007年   7096篇
  2006年   6774篇
  2005年   5653篇
  2004年   4278篇
  2003年   3870篇
  2002年   2922篇
  2001年   2111篇
  2000年   1626篇
  1999年   1301篇
  1998年   941篇
  1997年   742篇
  1996年   701篇
  1995年   566篇
  1994年   496篇
  1993年   335篇
  1992年   260篇
  1991年   223篇
  1990年   211篇
  1989年   197篇
  1988年   108篇
  1987年   94篇
  1986年   93篇
  1985年   93篇
  1984年   87篇
  1983年   60篇
  1982年   56篇
  1981年   49篇
  1980年   59篇
  1979年   24篇
  1966年   27篇
  1964年   39篇
  1962年   65篇
  1955年   2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高强不锈钢绞线网与ECC的黏结是二者协同工作的基础,且黏结 滑移关系模型是其黏结性能的综合反映,故通过对17组51个高强不锈钢绞网增强ECC薄板试件进行单边拉拔试验,研究横向钢绞线间距、纵向钢绞线直径和相对锚固长度等因素对钢绞线网在ECC中黏结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横向钢绞线的设置可使黏结破坏由脆性破坏转变为延性破坏;高强不锈钢绞线网与ECC的黏结滑移曲线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上升段、微降段、延性强化段、下降段和残余段。基于试验结果,对钢绞线网在ECC中的黏结破坏特征和黏结 滑移机理进行分析,在相关黏结-滑移关系模型的基础上,提出钢绞线网与ECC的黏结 滑移关系模型,并进行模型参数分析。所提模型及模型参数计算公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能较好地反映钢绞线网与ECC的界面黏结滑移特征。  相似文献   
52.
With the world energy shortage problem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have been pai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ies. Among these sources, solar energy 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with its excellent characteristics. The thermal state affects the safety of the solar heat collec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real‐time monitoring of the input heat flux on the inside wall and the temperature field simultaneously of an absorber tube for parabolic trough solar collector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measured temperatures on the outside wall, the fuzzy adaptive Kalman filter coupled with weighted recursive least squares algorithm (WRLSA) was employed to monitor the heat states of the absorber tube inversely, in which WRLSA was used to acquire the heat flux while fuzzy adaptive Kalman filter was adopted to monitor the temperature field. The method showed strong robustness to resist the ill‐posedness. Accurate monitoring results also can be acquired when there are random disturbances of the heat transfer condition on the inner wall.  相似文献   
53.
臭氧氧化-循环喷淋法处理钨钼选矿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臭氧氧化-循环喷淋法去除钨钼选矿废水中COD,研究了pH值、臭氧流量、循环频率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废水COD去除率随pH值、臭氧流量、循环频率增大而增加,在pH值为10、臭氧流量3.0 L/min、循环频率4.0次/min条件下,氧化120 min后废水COD含量由131 mg/L降至11.5 mg/L,COD去除率达91.2%,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一级标准。与O2、NaClO处理废水COD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循环喷淋法结合O3表现出较好的COD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54.
双光束激光焊匙孔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中研究了高功率单光束激光焊与双光束激光焊过程中匙孔动态特征的差别. 结果表明,单光束激光焊及双光束激光焊接过程中匙孔均处于从产生到湮灭的剧烈波动的过程,不同于单光束激光焊匙孔的形成、长大、维持、缩小、湮灭过程,双光束激光焊的匙孔还存在分离长大及合并缩小的过程;在相同的焊接参数及焊缝具有相同熔深的条件下,双光束激光焊匙孔的波动频率约为单光束激光焊的2/3,单光束激光焊匙孔的开口面积均值约为双光束激光焊匙孔开口面积的1/2,开口面积的波动变异系数约为单光束激光的2倍,即双光束激光焊过程中匙孔较单光束激光焊的具有较高稳定性.  相似文献   
55.
邹志云  朱文超  刘英莉  孟磊  郭宁  于蒙 《化工进展》2020,39(z2):269-275
针对采取小批量间歇性批次生产方式、工艺介质腐蚀性强、危险性大的小型特种精细化工生产工艺研究试验过程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工艺研究试验中获取数据较少、过程机理研究不够透彻、人工操作多、安全风险高、研究试验消耗大及效率不高等问题,综述了期待通过智能控制、在线分析、模拟仿真和虚拟制造、工况监测及预测性维护以及信息管理和生产调度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小型特种精细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实现小型特种精细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数字化、虚拟化和智能化,降低生产安全风险和试验消耗,提高小型特种精细化工生产工艺研究试验的成功率和效率,达到小型特种精细化工生产工艺过程的数字化设计和精准生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56.
针对传感器优化布置(optimal sensor placement,简称OSP)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使用深度神经网络的解决方案,并以简化的桥梁形状的桁架结构中的振动测试传感器优化为例进行了验证。首先,选择一种传统的传感器优化布置方法,对自动化生成的大量不同的桁架结构分别进行传感器优化布置计算,将所得优化布置结果在进行数据预处理后构建出深度学习方法所需要的训练集与验证集;其次,使用Python语言和深度学习框架TensorFlow设计实现与本研究问题适配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并训练;然后,随机生成了新的桁架结构参数;最后,将深度神经网络输出的传感器布置结果和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本研究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在速度上、可移植性与可扩展性方面的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57.
针对轴承振动实时状态监控的需要,从符号动力学角度提出了符号聚合近似与Lempel-ziv复杂度(SAX-LZC)融合的振动监控参数。首先,以Logistic映射和Duffing方程为对象,从理论角度验证了SAX-LZC对动力学结构表征的准确性,并验证了该指标的抗噪能力和计算效率;其次,将SAX-LZC指标与信息熵、样本熵、多分段Lempel-ziv复杂度等动力学参数性能进行了综合对比;最后,从实验角度对轴承早期微弱异常进行了监测,并对轴承典型故障进行了特征提取。理论研究结果表明,SAX-LZC具有动力学结构表征准确、抗噪能力好、计算高效简洁等优点,克服了常规动力学参数工程应用能力弱的问题。实验研究结果表明,SAX-LZC对早期微弱异常有准确的监测,对不同种类故障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弥补了时域和频域对轴承微弱故障表征能力不足的缺陷,是一种轴承振动实时状态监控与故障特征提取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58.
陈磊  陆菁  文静 《光学仪器》2020,42(5):20-26
通过在空间光调制器(SLM)上加载相位图或通过光刻加工微型圆锥状结构可以产生贝塞尔光束阵列。然而,典型空间光调制器具有比波长大一个数量级的像素尺寸,这限制了相位梯度的可用范围,用光刻法加工的微型锥透镜的顶端不是标准的圆锥,这影响了贝塞尔光束的质量。为了克服这些缺点,将复杂的相位图加载到电介质超表面上,设计了一种可以产生阵列贝塞尔光束(在波长700 nm处,NA=0.3)的超表面器件。该器件可以宽波段工作,其单元结构在波长580~800 nm范围内的偏振转换效率均超过57%。利用时域有限差分算法(FDTD)对该器件(厚度为380 nm,直径仅为40 μm)进行了仿真,所产生的阵列光束都垂直于超表面器件。所提出的阵列贝塞尔光束发生器具有纳米级别的厚度和几十微米的直径,这对于未来的集成光学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9.
自润滑关节轴承寿命主要是由衬垫的磨损性能决定的,但衬垫的磨损一般是非线性的,使得寿命难以预测。采用同时改变载荷和摆频2种应力的方法进行加速寿命试验,建立以pv值、磨损量退化数据为输入参数,寿命值为输出参数的灰色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经验证该预测模型对关节轴承寿命预测的最大误差仅为7.33%,平均误差仅为3.892%。对不同加速应力下自润滑关节轴承可靠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关节轴承的可靠性在L_(10)(可靠度为90%时的寿命)之前下降趋势缓慢,然后迅速下降,pv值越大可靠性下降越迅速;随着pv值的增大,关节轴承寿命近似呈指数下降,经验证可用逆幂率加速模型反映二者关系。  相似文献   
60.
Contraction and expansion play a crucial role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such as heart pumping, ovum in the feminine fallopian vessel, blood fluid transport, and so forth. Inspired by these features, the present effort concentrates on the consequences of a thermal slip in the peristalsis of Cu/blood and Cu–CuO/blood nanofluids in asymmetric flow formation. Hence, the microrotation influence of blood flow is considered here. Heat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channel due to perpendicular flow buoyancy effects is also studied. The special effects of thermal radiation, nanoparticle shape, and heat source/sink parameters on the flow are studied in the proposed model. The MATLAB BVP4c condition is utilized to achieve the numerical solutions of the transformed system of nonlinear couple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outcome of the present analysis is an enhancement in the evaluation study of the Cu/blood and Cu–CuO/blood nanofluids on the axial velocity, axial spin velocity, pressure gradient,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the asymmetric channel. Also, another important outcome is observed that the Cu–CuO blood nanofluid strongly has dominated the Cu/blood nanofluid in axial spin velo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